海綿臺灣

海綿臺灣是「海綿城市」的理念(1)出發,期望逐步擴大至全臺灣。「海綿城市」一詞首次201223 中國京大學在深圳之「2012 低碳城市與區發展科技(Liu et al., 2012a)整的分析文則於2012 14 現在「低碳生活部落格(柳等,2012)

「海綿城市」的類似各城市在推動的「低度衝擊發」(Low Impact Development, LID)(Dietz, 2007; USEPA, 2000, 2006)調全面將城市內所有人工不透水鋪面,改變為透水透氣鋪面,所以是永續人的道路。於其調改變不透水鋪面,全球並無此城市被創造出,也無任何學者提出此原因就缺乏當的建設工法。

長期,人口集的城市,建與道路必定阻絕水與生態,成為與大自然相隔絕的人工環境。好像體皮膚被油漆皮膚就壞死,人類住在壞死的地面,災難問題當然是頻繁發生。所以,雨時洪水速累道路上,淹水災難無法乾旱時,則城市成為水資源最缺乏的地區熱浪,則高溫集,老弱者熱衰竭電增。人城市問題愈趨惡城市建築在壞死皮膚上的問題

「海綿城市」的是讓人造城市,轉變為能夠吸存水、氣、濾污染物質的大海綿,達到降溫、防洪、旱、碳等效益,根本解決人造城市阻絕水與生態的問題邁向真正的生態與低碳城市。

我們的呼籲

一人一坪,齊心協力大家做伙,打造咱的海綿城市、海綿台灣

每個人都是改變的力量。從現在開始,關心自己的家園、自己的城市,進一步改變整個台灣。如果以全台灣2,300萬人一人一坪,打造高承載高透水高透氣鋪面為目標,共可創造2,300萬坪,約7,603公頃的「地下生態面積」。進一步與內政部營建署100年營建統計年報,都市計畫公共設施用地已取得面積之公園、綠地面積,共5,949公頃相比,相當於立即創造約1.3倍之公園、綠地。

上述成果雖然不是人們視野中看得到的綠地,卻一樣具備調控空氣與水污染,改善城市環境品質,增進生態循環的功能,可大幅增加都市生態面積,造福全民。

整合氣候調適的多元面向,從政策、教育、法規多管齊下

氣候調適的面向多元,所需的支持甚廣,打造海綿台灣的面向與措施是多元且豐富的,除民間積極參與外,政府亦應妥為規劃、投資各項基礎建設,避免「調適赤字」的產生。結合公、私部門的力量,共同打造海綿台灣,為台灣的永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。

此外,也要運用教育的手段,促使公眾認識氣候調適的重要性。同時,應檢視現有「政府採購法」、「公路法」、「市區道路條例」、「土地法」、「建築法」等相關法律與法規,除傳統增進公共福利、交通及建築安全等考量外,納入氣候調適觀念;讓道路具有保水、減洪、固碳與生態之功能,積極規範政府與民間企業逐步打造海綿城市,建設屬於我們自己的海綿台灣。茲舉例說明如下:

  1. 修改「政府採購法」, 比照現行綠色採購之作法,增列「氣候變遷調適採購」,敦促政府主管機關,得以符合氣候變遷調適的工法,設備等,列作政府優先採購項目。以強化政府基礎建設的調適能力,減少未來因為調適不良所造成的損失。
  2. 修改現行建築與都市建設相關法規,規範新建與更新的所有建築必須具備儲水防洪的功能,也就是必須在大雨來臨時,儲存法規所要求的雨水,降低都市發生洪災的機率,奠定都市永續發展的根基。
  3. 修改「公路法」與相關法規,規範新建與整修之道路,均必須具備高承載高透水、高透氣特性,以降低洪災風險,並改善環境品質。

為了達到這個目標,我們要用我們的力量影響政府,修訂不合時宜的法規,賦予法規新的生命,以因應未來氣候變遷的挑戰。

氣候調適往往需要新科技的協助,以期突破現有困境。政府單位應該要用更開放的態度,積極瞭解、鼓勵有利於氣候調適之新科技發展;以興利大於除弊的心態,嘗試運用新科技於未來的氣候調適。

http://www.spongetaiwan.org/